
 买指数基金就像挑水果——低估值的是刚上市的草莓,新鲜便宜还甜,上涨空间大;高估值的是炒到高价的荔枝,看着诱人,买了容易“烂在手里”(回调套牢)。很多人买基亏,不是选的指数不好,而是没看懂估值就瞎买。今天把“看估值买基”的门道拆透,从判断到操作,新手照着做,少踩坑多赚钱! 1. 低估值指数:像“打折的名牌”,便宜还能涨低估值就是“基金价格低于自身价值”,好比商场里1000元的名牌,现在500元就能买,只要底子好(指数有前景),早晚能涨回原价甚至更高。选的时候看“PE百分位”,低于30%就属于低估值,比如沪深300PE百分位25%、恒生指数20%以下,都是好机会。 我2022年买中证500,当时PE百分位才15%(相当于打1.5折),分3批投了8万,2023年估值涨到50%,基金直接涨22%,赚了1.76万;同期买高估值基金的朋友,才赚了5%。但要注意,别买“冷门死指数”,优先选A股宽基、中证红利这类有需求的,不然可能一直“打折”不涨价。 2. 高估值行业基:像“网红奶茶”,易翻车行业基波动本就大,高估值时就像排队几小时买的网红奶茶,价贵还可能踩雷。尤其是靠短期热度炒起来的行业,估值越高,回调风险越大,比如PE百分位超过80%,就该谨慎。 我邻居2021年追高白酒基(PE百分位90%),一次性投10万,后来跌了35%,套了两年才回本;2023年有人追高AI基(PE百分位85%),最后亏28%割肉。遇到高估值要记住:不追高、及时止盈,手里有的涨到80%以上就分批卖,别赌“还能涨更高”,普通人很难猜中最高点。 3. 看估值核心:盯紧PE和PB,别只看绝对数判断估值就靠两个指标,简单好懂: - 市盈率(PE):股价÷每股盈利,比如PE15倍,就是按当前盈利,15年能回本,数值越低越可能被低估;- 市净率(PB):股价÷每股净资产,反映资产被低估程度,适合金融、周期类指数(比如银行、钢铁)。 关键是别只看数字,要结合“历史百分位”。比如沪深300PE14倍,单看不算低,但如果百分位是30%,说明过去70%的时间都比现在贵,当下就是相对低估,值得关注。 4. 查估值的3个好用平台,新手一学就会不用找复杂工具,这3个平台足够用,操作简单: - 天天基金APP:首页点“指数宝”→“低估榜单”,PE、PE百分位一目了然,还能排序筛选,快速找低估值指数;- 支付宝(蚂蚁财富):点“理财”→“基金”→“指数红绿灯”→“更多”,估值高低用颜色标清,新手一看就懂;- 理杏仁(网页版):数据更全,能看指数多年估值走势,适合想深入研究的人,部分基础功能免费。 5. 估值不是唯一标准,还要看“基本面”别犯“只看估值不看前景”的错——有些指数估值低,是因为行业在衰退(比如早年的传统煤电指数),就算估值再低,也难涨起来;反而有些指数估值中等,但行业有政策支持、需求在增长(比如现在的科创50),长期收益更稳。 6. 不同指数适配不同指标,别用错工具- 宽基指数(沪深300、中证500):看PE百分位,反映整体盈利情况,更贴合普通投资者;- 周期类指数(钢铁、煤炭、银行):看PB百分位,这类指数盈利波动大,PB更能体现资产价值;- 成长类指数(科创50、创业板指):可以看PE-TTM(滚动市盈率),能及时反映最新盈利,避免被过时数据误导。 7. 估值回调不用慌,分情况应对才对- 若估值没涨高(比如PE百分位仍低于40%),且指数前景没变化,就补仓摊低成本,比如我2023年中证500回调5%,补了2万,后来反弹更快回本;- 若估值已涨到高区间(PE百分位80%以上),回调可能是“下跌信号”,就减仓止盈,别等跌深了再割肉。 8. 定投+估值:低估值多投,高估值少投定投时结合估值,收益能翻倍:低估值时多投(比如每月投2000元),摊薄成本,多拿筹码;估值涨到中等区间(PE百分位40%-60%),正常投(每月1000元);涨到高估值(80%以上),少投或暂停,避免高位接盘。 我从2022年开始定投中证红利,低估值时每月投2000,估值涨起来后减到1000,到2024年,定投收益率比“每月固定投1000”多了12%,差别特别明显。 9. 避开3个估值误区,少走弯路- 误区1:只看绝对数,比如觉得PE10倍就低,其实要看百分位,有些指数历史PE就高,10倍可能是高估值;- 误区2:等“极致低估值”,比如非要等PE百分位5%才买,可能错过上车机会,30%以下就可以分批布局;- 误区3:忽略行业周期,比如周期股估值低时可能是“行业低谷”,盲目买会套很久,要结合周期拐点判断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专业的股票配资门户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佳成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